网站首页  汉语字词  英语词汇  范文大全  符号大全

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:

 

字词
释义

ㄨˋ

卷八儿部共3画
说文解字

卷八

儿部

3画

U+5140

五忽切

兀的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八下反切五忽切頁碼282頁,第1

兀高而上平也。从一在儿上。讀若敻。茂陵有兀桑里。

附注林義光《文源》:「兀,蓋與元同字。」

卷别卷十六反切吾忽反頁碼714頁,第4行,第1

兀高而上平也。從一在儿上。讀若夐。茂陵有兀桑里。

卷别卷八下反切五忽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1617頁,第1許惟賢709頁,第4

兀高而上平也。从一在儿上。

段注儿各本作人。今正。一在儿上。高而平之意也。凡从兀聲之字多取孤高之意。

讀若夐。

段注夐今韵在四十四諍。古音在元寒部。今韵十月者,元之人也。兀音同月。是以跀亦作𧿁。其平聲讀如涓。在十四部。今音五忽切

茂陵有兀桑里。

段注《地理志》右扶風有茂陵縣。《郡國志》同。許多言鄉言亭。此言里者,葢周秦舊名。

兀,物体高但上部平坦。字形采用“一、人”会义,表示“一”在“人”之上。诗音像读“敻”。茂陵县有一个叫“兀桑里”的地方。

殷金文族徽像人側形而大其首,強調人的頭部。字應與元字相當。在六書中屬於獨體象形。篆文分析為從一在儿上。從一是由金文化點為橫的變形。字切割為二部件來理解,可商。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554頁,第2字
2陳昌治本第706頁,第2字
3黃侃手批第537頁
4說文校箋第360頁,第8字
5說文考正第340頁,第8字
6說文今釋第1227頁,第2字
7說文約注第2097頁,第2字
8說文探原第4279頁,第2字
9說文集注第1815頁,第2字
10說文標整第219頁,第8字
11標注說文第351頁,第3字
12說文注箋第2925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8618頁【補遺】第17292頁
14通訓定聲第2517頁,第5字
15說文義證第739頁【崇文】第2953頁
16說文句讀第1156頁
17古字詁林第七冊,第731頁,第1字
18古字釋要第822頁,第3字

康熙字典原文

注解

形容词

1.指事。从一,在人上。人头上一横,表示高平。本义:高耸特出的样子。

2.同本义towering and level

兀,高而上平也。 —— 《说文》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。 —— 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

兀岸(直耸挺拔);兀嵝(险峻)

3.光秃(如毛发)的bald

蜀山兀。 —— 唐· 杜牧《阿房宫赋》

兀首(头发脱落)

4.茫然无知utterly ignorant

临文乍了了,彻卷兀若天。 —— 柳宗元《读书》

兀兀陶陶(醉酒);兀楞楞(痴呆)

5.不够稳定 unstable。如:兀突突(形容心跳不安)

6.独立independent

焉有翡翠横肩,援琴合膝,而能兀焉自立者也? —— 清· 吴从先《金小品传》

7.昏沉 dazed。如:兀兀腾腾(昏昏沉沉)

动词

动摇,摇晃 shake兀其根本而能全于长世者也。——《后汉书》

副词

1.还;仍然;到目前依旧 still。如:兀子(仍然;还);兀自(兀子。还,仍然)

2.笔挺地 upright。如:兀坐(端坐)

代词

1.这,那 this; that。如:兀是谁(那是谁;这是哪一位);兀底(这;这个);兀得(这个;这)

2.[名]∶姓。

3.另见 wū。

1.高耸特立。

唐•刘禹锡〈九华山歌〉:“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,兀如断岸无棱角。”

2.光秃。

唐•杜牧〈阿房宫赋〉:“蜀山兀,阿房出。”

兀鹰。

1.尚、仍、还。

《水浒传•第九一回》:“黑旋风李逵兀是火剌剌的只顾砍杀。”

2.浑然无知的样子。

《文选•陆机•文赋》:“兀若枯木,豁若涸流。”唐•李白〈月下独酌〉诗四首之三:“醉后失天地,兀然就孤枕。”

3.不安的样子。

汉•傅毅〈舞赋〉:“兀动赴度,指顾应声。”

兀兀难安。

动摇、飘荡。

《后汉书•卷七四下•袁绍传》:“未有弃亲即异,兀其根本,而能全于长世者也。”宋•苏轼〈好事近•湖上雨晴时〉词:“独棹小舟归去,任烟波飘兀。”

加在代词前形成复词。

兀那、兀谁。

随便看

 

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,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4 xuexi.run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5/4/15 8:47: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