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词 | 黿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释义 | 黿yuán ㄩㄢˊ 卷十三黽部共17画 说文解字 卷十三 黽部 17画 U+9EFF 黿 愚袁切 鼋 黿的说文解字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徐铉 (宋)卷别卷十三下反切愚袁切頁碼第451頁,第3字續丁孫 黿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徐锴 (南唐)卷别卷二十五反切愚袁切頁碼第1058頁,第5行,第3字述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段玉裁 (清代)卷别卷十三下反切愚袁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2715頁,第4字許惟賢第1181頁,第6字
段注今目驗黿與鼈同形。而但分大小之別。 从黽。元聲。 段注愚袁切。十四部。 黿字的相关索引
黿yuán ㄩㄢˊ 正文・亥集下黽部共17画 康熙字典 正文 ・亥集下 黽部 17画 U+9EFF 黿 鼋 黿的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原文卷别 :正文・亥集下 部首:黽部 武英殿刻本: 第3650頁,第2字 同文書局本: 第1523頁,第11字 標點整理本: 第1525頁,第31字 音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愚袁切,音元。 例又,天黿,次名。〈周語〉:武王伐紂,星在天黿。〔註〕星,辰星也;天黿,次名,一曰𤣥枵。○〔按〕云辰星是月在須女,伏天黿之首也。 例又,蜤蜴也。 音又,《廣韻》:五丸切;《集韻》:五官切,𡘋音岏──義同。 音又,《韻補》叶虞雲切,音輑。蘇軾〈季氏潛珍閣銘〉:因石阜以庭宇,跨飮江之鼇黿;岌飛簷與鐵柱,插淸江之奫淪。 注解〔黿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亥集下,康熙部首是黽部。 〔黿〕字拼音是yuán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元、黽。 〔黿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uán] ⑴ 见“鼋”。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。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。 黿yuán ㄩㄢˊ 黽部共17画上下结构U+9EFFCJK 基本汉字 汉语字典 鼋 黽部 17画 4画 上下结构 FQMV 86 、 FQXF 98 MMUU BDRW 10717 无 U+9EFF 11352511251211511 横、横、撇、竖弯钩、竖、横折、横、竖、横折、横、横、横、竖弯钩、横、竖折/竖弯、横 魭 、 鼋 、 𠀻 、 𠒞 、 𪓒 、 𪓗 、 𪓣 黿字概述〔黿〕字拼音是yuán,部首是黽,总笔画是17画。 〔黿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元、黽”。 〔黿〕字仓颉码是MMUU,五笔是FQMV86,FQXF98,四角号码是10717,郑码是BDRW。 〔黿〕字的UNICODE是U+9EFF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40703,UTF-32:00009eff,UTF-8:E9 BB BF。 〔黿〕字异体字是魭、鼋、𠀻、𠒞、𪓒、𪓗、𪓣。 黿的笔顺Loading... 黿的意思黿鼋yuánㄩㄢˊ基本解释◎见“鼋”。 黿字的翻译
黿的国语辞典解释黿鼋yuánㄩㄢˊ详细解释名 ◎动物名。爬虫纲鳖科。似鳖而大,背甲近圆形,散生小疣,暗绿色,腹面白色。前肢外缘和蹼均呈白色。生活于河中。分布于我国云南、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浙江等地。 注:国语辞典来源于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黿的两岸词典解释黿鼋yuánㄩㄢˊ详细解释◎爬行动物名。背甲近圆形,甲壳表面有疣,色暗绿,体硕大。生活在江河中,属保育类动物。通称“鼋鱼”。也作“癞头鼋”。 注:两岸词典来源于中华文化总会 黿的字源字形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随便看 |
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,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