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词 | 隸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释义 | 隸lì ㄌㄧˋ 卷三隶部共17画 说文解字 卷三 隶部 17画 U+96B8 隸 郞計切 𨾀 、 隷 𣜩 隸的说文解字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徐铉 (宋)卷别卷三下反切郞計切頁碼第92頁,第9字續丁孫 隸
𨾀異體隷
鉉注臣鉉等未詳古文所出。 附注按:《高奴權》、《睡虎地簡》、《石門頌》、《韓仁銘》右邊皆從又從米,不從隸。桂馥義證:「本書㱁或作歀,馥謂𨾀亦隸之或體,當別有古文脫去。《一切經音義》三:『𣜩,附箸也。字從米從𠭥聲。古者𣜩人擇米以供祭祀,故從米也。』又卷一:『隷,從米𠭥聲。𠭥字從又從祟。』《九經字樣》:『案《周禮》:女子入于舂稾,男子入于罪𣜩。𣜩字故從又持米,從柰聲。又象人手也。經典相承作隷已久,不可改正。』馥案:此二說謂隸、𨾀皆從米。唐本當如此,但不知何以屬《隶部》。」 蔣注《新加九經字樣》:𣜩,音麗。按《周禮》女子入于舂槀,男子入于罪𣜩,𣜩字故從又持米從柰聲,又象人手也。經典相承作隷已久,不可改正。 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徐锴 (南唐)卷别卷六反切婁惠反頁碼第251頁,第2行,第2字述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251頁,第2行,第3字述
鍇注臣鍇曰:「今人書用此字。」 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段玉裁 (清代)卷别卷三下反切郞計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469頁,第1字許惟賢第210頁,第13字
段注附當是本作坿。淺人改也。《周禮》注。隸,給勞辱之役者。漢始置司隸。亦使將徒治道溝渠之役。後稍尊之。使主官府及近郊。《左傳》人有十等。輿臣隸。按隸與僕義同。皆訓坿箸。故從隶。 从隶。柰聲。 段注郞計切。十五部。
段注按此云篆文則上古文也。先古後篆亦丄部之例。但先古後篆必古從隶,篆不從隶乃合。各本隸𨾀俱從隶則何取爾。有以知篆文必非從隶矣。《九經字㨾》云:𣜩字故從又持米,從柰聲。又象人手。《經典》相承作隸巳久。不可改正。玄應書曰:字從米𠭥聲。𠭥从又從祟。音之絹切。考楊君石門頌,王純碑作𣜩。與《字㨾》合。魯峻碑作𣜩。與玄應合。二人所謂。葢皆謂《說文》。而右旁皆作夈。玄應說似近是。葢卽《說文》之篆文也。《說文》因小篆作𥛬。故不得先舉篆而系以古文。以其形與古文略相似也。故依革弟民酉之例云從古文之體。至玄應乃說之曰:從米𠭥聲。𠭥之芮切。從米則唐玄度說。以《周禮》曰奴,男子入于罪𣜩。女子入于春槀。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章太炎 (近代)朱一隸,奴隸(犯人)作隸書也。 錢一从隶者,因古者隸役多以隶捕來之罪人充之。 周二古罪人為之,故从隶。 隸字的相关索引
隸lì ㄌㄧˋ 正文・戌集中隶部共17画 康熙字典 正文 ・戌集中 隶部 17画 U+96B8 隸 隶 隸的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原文卷别 :正文・戌集中 部首:隶部 武英殿刻本: 第3263頁,第2字 同文書局本: 第1363頁,第30字 標點整理本: 第1352頁,第47字 音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𡘋郎計切,音麗。 例又,《史記・酷吏傳》:關東吏隸郡國出入關者。〔註〕隸,閱也。 例又,《廣韻》:僕隸。 例又,官名。 例又,《後漢・律曆志》:隸首作數。〔註〕《博物記》曰:隸首,黃帝之臣。一說隸首,善算者也。 例又,《正字通》:姓也。漢隸延之。 例又,隸書。 音又,《集韻》:力智切,音荔──附也。 音又,《類篇》:力結切,音捩──僕也。 例《說文》本作𨾀。 注解〔隸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戌集中,康熙部首是隶部。 〔隸〕字拼音是lì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柰、隶。 〔隸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lì] ⑴ 奴隸;奴僕。引申为地位低下者的通称。《説文•隶部》:“隸,附箸也。”《廣雅•釋詁一》:“隸,臣也。”《廣韻•霽韻》:“隸,僕隸。”⑵ 附屬;隸屬。《集韻•寘韻》:“隸,附也。”⑶ 漢字字體的一種。即隸書。如:篆、隶、行、草、楷。《漢書•藝文志》:“六體者,古文、奇字、篆書、隸書、繆篆、蟲書。”⑷ 察看。《史記•酷吏列傳》:“關東吏隸郡國出入關者。”⑸ 通“肄”。研習;研究。《史記•劉敬叔孫通傳》:‘羣臣習隸。’索隱:‘隸,亦習也。’”⑹ 姓。《通志•氏族略五》:“隸氏,古有隸首善筭。”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。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。 隸lì ㄌㄧˋ 隶部共17画左右结构U+96B8CJK 基本汉字 汉语字典 隶 隶部 17画 9画 左右结构 SFII DFLE FBXK 45999 无 U+96B8 12341123451124134 横、竖、撇、点、横、横、竖钩、撇、点、横折、横、横、竖钩、点、提、撇、捺 隶 、 隷 、 𣜩 、 𥛓 、 𥻊 、 𥻳 、 𨽹 、 𨽻 、 𨽾 、 𨾀 、 𨾁 隸字概述〔隸〕字拼音是lì,部首是隶,总笔画是17画。 〔隸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柰、隶”。 〔隸〕字仓颉码是DFLE,五笔是SFII,四角号码是45999,郑码是FBXK。 〔隸〕字的UNICODE是U+96B8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8584,UTF-32:000096b8,UTF-8:E9 9A B8。 〔隸〕字异体字是隶、隷、𣜩、𥛓、𥻊、𥻳、𨽹、𨽻、𨽾、𨾀、𨾁。 隸的笔顺Loading... 隸的意思隸隶lìㄌㄧˋ基本解释①奴隸;奴僕。引申为地位低下者的通称。《説文•隶部》:“隸,附箸也。”《廣雅•釋詁一》:“隸,臣也。”《廣韻•霽韻》:“隸,僕隸。” ②附屬;隸屬。《集韻•寘韻》:“隸,附也。” ③漢字字體的一種。即隸書。如:篆、隶、行、草、楷。《漢書•藝文志》:“六體者,古文、奇字、篆書、隸書、繆篆、蟲書。” ④察看。《史記•酷吏列傳》:“關東吏隸郡國出入關者。” ⑤通“肄”。研習;研究。《史記•劉敬叔孫通傳》:‘羣臣習隸。’索隱:‘隸,亦習也。’” ⑥姓。《通志•氏族略五》:“隸氏,古有隸首善筭。” 详细解释動 1.跟從;附屬be subordinate to。 隸而從者。 —— 唐· 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記》不隸於宮觀之籍。 —— 明· 顧炎武《復庵記》 隸事(以故事相互隸屬) 2.通「離」。流離live the life of a refugee。 餓饉流隸,飢寒道路。 —— 《漢書·敘傳·王命論》 3.通「肄」。 4.檢查examine; review; inspect。 關東吏隸郡國出入關者。 —— 《史記·酷吏列傳》 5.練習practise。 廼令羣臣習隸。 —— 《史記·劉敬叔孫通列傳》 名词 1.中囯古代對一種奴隸或差役的稱謂slave; person in servitude。 輿臣隸,隸臣僚。 —— 《左傳》皆得以隸使之。 —— 明· 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甿隸之人。 —— 漢· 賈誼《過秦論》欲效野夫賤隸。 —— 明· 劉基《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》出入必輿隸。 隸人(職位低微的吏役;因罪被罰爲官奴而從事勞役的人);隸僕(僕役);隸戶(被沒入爲奴隸的人家);隸農(農奴,佃戶,代耕農) 2.特指衙役 yamen runner。 視徒隸則心惕息。 —— 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 皁隸 3.即隸書(秦書八體之一。又名「八分體」。相傳爲秦人程邈所作,由小篆省簡變化而成) official script, an ancient style of calligraphy current in the Han Dynasty。 隸絶(善於寫隸書的高手);隸習(練習,演習);隸篆(隸書與小篆) 隸字的翻译
隸的国语辞典解释隸隶lìㄌㄧˋ详细解释名 1.古代称地位卑贱或供人役使的人。 唐•释慧琳《一切经音义•卷六•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:“隶,贱属也,仆也。” 奴隶、皂隶。 2.一种字体。即隶书。相传为秦代程邈所创,由小篆减省而成。 3.姓。如汉代有隶延之。 动 1.附属。 唐•杜甫〈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〉诗:“生常免租税,名不隶征伐。”宋•苏轼〈率子廉传〉:“晚隶南岳观为道士。” 隶属。 2.学习。 明•汤显祖《紫箫记•第六出》:“俺将此词送到杜秋娘别院,隶习一番。” 注:国语辞典来源于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隸的两岸词典解释隸隶lìㄌㄧˋ详细解释1.旧称地位卑下,被人役使的人。 奴隶、仆隶。 2.旧指衙门里的差役。 皂隶、隶卒。 3.从属;附属。 隶属。 4.隶书。 汉隶、篆隶。 5.姓。 注:两岸词典来源于中华文化总会 隸的字源字形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随便看 |
|
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,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