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词 | 詘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释义 | 詘qū ㄑㄩ 卷三言部共12画 说文解字 卷三 言部 12画 U+8A58 詘 區勿切 诎 𧬲 、 誳 詘的说文解字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徐铉 (宋)卷别卷三上反切區勿切頁碼第76頁,第7字續丁孫 詘
𧬲異體誳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徐锴 (南唐)卷别卷五反切區欻反頁碼第213頁,第7行,第2字述
鍇注臣鍇按:《周易》曰:「失其守者,其辭屈。」當作此誳字也。 反切………頁碼第214頁,第1行,第1字述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段玉裁 (清代)卷别卷三上反切區勿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400頁,第1字許惟賢第180頁,第12字
段注二字雙聲。屈曲之意。 一曰屈襞。 段注此謂衣襞積。見《衣部》。 从言。岀聲。 段注區勿切。十五部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章太炎 (近代)朱一屈曲。 錢一屈曲當作詘曲。(?) 周二詰詘雙聲,有屈曲意。 詘字的相关索引
詘qū ㄑㄩ 正文・酉集上言部共12画 康熙字典 正文 ・酉集上 言部 12画 U+8A58 詘 诎 詘的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原文卷别 :正文・酉集上 部首:言部 武英殿刻本: 第2763頁,第4字 同文書局本: 第1155頁,第13字 標點整理本: 第1130頁,第11字 音《唐韻》:區勿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曲勿切,𡘋音屈。 例又,《博雅》:曲也、折也。 例又,《廣韻》:辭塞也。 例又,《類篇》:充詘,喜失節貌。 例又,姓。漢有詘強。見《印藪》。 例又,《韻會》:通作屈。 音又,《集韻》、《正韻》𡘋渠勿切,音掘──與充詘義同。 例又,絕止貌。 音又,《正韻》:盡也。 音又,《集韻》:敕律切,音怵──與黜同。 音又,《集韻》:通作絀。 音又,《集韻》或作出。 音又,《集韻》:奴骨切,嫩入聲──與訥同。詳訥字註。 例又,《說文》或作誳,《長箋》作誳。 注解〔詘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上,康熙部首是言部。 〔詘〕字拼音是qū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訁、出。 〔詘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qū] ⑴ 见“诎”。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。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。 詘qū ㄑㄩ 言部共12画左右结构U+8A58CJK 基本汉字 汉语字典 诎 言部 12画 5画 左右结构 YBMH YRUU SZZI 02672 无 U+8A58 411125152252 点、横、横、横、竖、横折、横、竖折/竖弯、竖、竖、竖折/竖弯、竖 屈 、 誳 、 诎 、 黜 、 𧬲 詘字概述〔詘〕字拼音是qū,部首是言,总笔画是12画。 〔詘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言、出”或“訁、出”。 〔詘〕字仓颉码是YRUU,五笔是YBMH,四角号码是02672,郑码是SZZI。 〔詘〕字的UNICODE是U+8A58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5416,UTF-32:00008a58,UTF-8:E8 A9 98。 〔詘〕字异体字是屈、誳、诎、黜、𧬲。 詘的意思詘诎qūㄑㄩ基本解释◎见“诎”。 詘字的翻译
詘的国语辞典解释全部qū1chù2 詘诎1qūㄑㄩ详细解释动 1.弯曲。 《荀子•劝学》:“若挈裘领,诎五指而顿之,顺者不可胜数也。” 2.屈服、折服。 《战国策•秦策一》:“今欲并天下,凌万乘,诎敌国,制海内,子元元,臣诸侯,非兵不可。” 3.吐词艰涩、言语钝拙。 《史记•卷一○三•万石张叔传•太史公曰》“仲尼有言:『君子欲讷于言』”句下裴骃集解引徐广曰:“『讷』字多作『诎』,音同耳。古字假借。” 副 1.冤屈。 《吕氏春秋•贵直论•壅塞》:“宋王因怒而诎杀之。” 2.反而。 《战国策•秦策四》:“一举众而注地于楚,诎令韩魏归帝重于齐,是王失计也。” 名 ◎姓。如汉代有诎强。 詘诎2chùㄔㄨˋ详细解释动 ◎贬低。 《战国策•韩策三》:“彼公仲者,秦势能诎之。” 注:国语辞典来源于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詘的两岸词典解释詘诎qūㄑㄩ详细解释1.〈书〉弯曲;屈服。 诎五指而顿之,顺者不可胜数也(《荀子‧劝学》)、诎寸伸尺,圣人为之(汉‧刘安《淮南子‧泛论》)。 2.姓。 注:两岸词典来源于中华文化总会 詘的字源字形
含詘字的成语诎寸伸尺 更多…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随便看 |
|
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,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