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词 | 疸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释义 | 疸dǎn ㄉㄢˇ 卷七疒部共10画 说文解字 卷七 疒部 10画 U+75B8 疸 丁幹切 疸的说文解字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徐铉 (宋)卷别卷七下反切丁幹切頁碼第247頁,第33字續丁孫 疸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徐锴 (南唐)卷别卷十四反切怛漢反頁碼第635頁,第3行,第2字述
鍇注臣鍇曰:「勞熱而黃也。」 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段玉裁 (清代)卷别卷七下反切丁幹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1404頁,第4字許惟賢第615頁,第5字
段注《素問》曰:溺黃赤安臥者黃疸。目黃者曰黃疸。 从𤕫。旦聲。 段注丁幹切。十四部。 疸字的相关索引
疸dǎn ㄉㄢˇ 正文・午集中疒部共10画 康熙字典 正文 ・午集中 疒部 10画 火 U+75B8 疸 疸的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原文卷别 :正文・午集中 部首:疒部 武英殿刻本: 第1846頁,第10字 同文書局本: 第771頁,第4字 標點整理本: 第725頁,第5字 音《唐韻》:丁幹切;《集韻》:得案切,𡘋音旦。 音又,《廣韻》:多旱切;《集韻》:黨旱切,𡘋音亶──義同。 例又,惡創也。亦作癉。 注解〔疸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中,康熙部首是疒部。 〔疸〕字拼音是dǎn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疒、旦,五行属火。 〔疸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dǎn] ⑴ 〔黄~〕病名,病人的皮肤、黏膜和眼球的巩膜等都呈黄色,是由胆汁的胆红素大量出现在血液中所引起。亦作“黄病”。㈡ [da] ⑴ 见“ 疙瘩 ”( gēda )。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。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。 疸dǎn ㄉㄢˇ 疒部共10画半包围结构U+75B8CJK 基本汉字 二级汉字通用字 汉语字典 疒部 10画 5画 半包围结构 形声字 火 UJGD KAM TKA 00116 4010 8067 U+75B8 4134125111 点、横、撇、点、提、竖、横折、横、横、横 瘩 疸字概述〔疸〕字拼音是dǎn,部首是疒,总笔画是10画。 〔疸〕字是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“疒、旦”,五行属火。 〔疸〕字仓颉码是KAM,五笔是UJGD,四角号码是00116,郑码是TKA,中文电码是4010,区位码是8067。 〔疸〕字的UNICODE是U+75B8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0136,UTF-32:000075b8,UTF-8:E7 96 B8。 〔疸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二级字表中,序号4616。 〔疸〕字异体字是瘩。 疸的笔顺Loading... 疸的意思全部dǎn1da2d3 疸1dǎnㄉㄢˇ基本解释◎〔黄~〕病名,病人的皮肤、黏膜和眼球的巩膜等都呈黄色,是由胆汁的胆红素大量出现在血液中所引起。亦作“黄病”。 详细解释名词 1.“黄疸”jaundice。病名,病人的皮肤、粘膜和眼球的巩膜等都呈黄色,是由胆汁的胆红素大量出现在血液中所引起,也叫“黄病”,“恶疮”。如:疸疽。 2.另见 dɑ。 疸2daㄉㄚ˙基本解释◎见“ 疙瘩 ”( gēda )。 疸3dㄉ˙详细解释1.——见“疙疸”( gēdɑ):即“疙瘩”( gēdɑ) 2.另见 dǎn。 疸字的翻译
疸的国语辞典解释疸dǎnㄉㄢˇ详细解释◎参见“黄疸”条。 注:国语辞典来源于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疸的两岸词典解释疸dǎnㄉㄢˇ详细解释◎参见【黄疸】。 注:两岸词典来源于中华文化总会 疸的字源字形
疸字组词疙疸 黑疸 黄疸 吉丁疙疸 吉丢疙疸 鸡皮疙疸 酒疸 老疙疸 胃疸 五疸 这疙疸 更多…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随便看 |
|
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,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