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词 | 焞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释义 | 焞tūn ㄊㄨㄣ 卷十火部共12画 说文解字 卷十 火部 12画 U+711E 焞 他昆切 𤑴 焞的说文解字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徐铉 (宋)卷别卷十上反切他昆切頁碼第336頁,第36字續丁孫 𤑴異體焞
附注段玉裁注:「今本《國語》作淳,漢碑作焞。」 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徐锴 (南唐)卷别卷十九反切他門反頁碼第823頁,第1行,第3字述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段玉裁 (清代)卷别卷十上反切他昆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第1937頁,第2字許惟賢第847頁,第3字
段注《鄭語》。史伯曰:黎爲高辛氏火正。以淳燿敦大。天明地德。光照四海。故命之曰祝融。崔瑗河閒相張平子碑云:遷大史令。實掌重黎厤紀之度。亦能焞燿敦大。天明地德。光照有漢。今本《國語》作淳。漢碑作焞,與許所據合。韋云:淳,大也。燿,明也。下文云:敦大則焞燿。自皆當訓明。《士喪禮》楚焞。所以鑽灼龜者。楚,荊也。焞,葢亦取明火之意。引申之又訓盛。《采芑》傳曰:焞焞,盛也。漢時有敦煌郡。應劭《地理風俗記》曰:敦,大也。煌,盛也。唐時乃作燉煌。見《元和郡縣志》。燉乃唐人俗字。非焞之異體也。 從火𦎫聲。 段注他昆切。十三部。毛詩吐雷切,音之轉也。 《春秋傳》曰: 段注傳,當作《國語》。 𤑴耀天地。 段注檃括《鄭語》。 焞字的相关索引
焞tūn ㄊㄨㄣ 正文・巳集中火部共12画 康熙字典 正文 ・巳集中 火部 12画 U+711E 焞 焞的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原文卷别 :正文・巳集中 部首:火部 武英殿刻本: 第1608頁,第11字 同文書局本: 第673頁,第20字 標點整理本: 第623頁,第19字 音《集韻》:徒渾切,音屯。 音又,《集韻》:灼龜火也。 音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他昆切,音暾。 例又,《集韻》:一曰灼龜炬。 音又,《廣韻》:常倫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殊倫切,𡘋音純。 音又,《集韻》、《正韻》:通回切;《韻會》:吐雷切,𡘋音推。 音又,《集韻》:祖管切;《韻會》:作管切,𡘋音纂。 音又,《集韻》:徂悶切,音鐏──然火以灼龜。或作焌。 音又,《集韻》、《類篇》𡘋祖寸切,音捘。 卷目:考證・巳集中 部首:火部 愛日堂藏本: 第396頁,第2字 同文書局本: 第1656頁,第28字 《左傳・僖五年》鶉之賁賁,天策焞焞,〔註〕天策傳說星。 謹照原文傳說改傅說。 注解〔焞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中,康熙部首是火部。 〔焞〕字拼音是tū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火、享。 〔焞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tūn] ⑴ 光明⑵ 〔~~〕a.(星光)暗弱,如“天策~~。”b.(声音)盛大,如“戎车嘽嘽,嘽嘽~~,如霆如雷。”⑶ 古代卜卦用来烧灼龟甲的火炬。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。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。 焞tūn ㄊㄨㄣ 火部共12画左右结构U+711ECJK 基本汉字 三级汉字 汉语字典 火部 12画 8画 左右结构 OYBG FYRD UOJY 90847 无 U+711E 433441251521 点、撇、撇、点、点、横、竖、横折、横、横撇/横钩、竖钩、横 焌 、 𤑴 焞字概述〔焞〕字拼音是tūn,部首是火,总笔画是12画。 〔焞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火、享”。 〔焞〕字仓颉码是FYRD,五笔是OYBG,四角号码是90847,郑码是UOJY。 〔焞〕字的UNICODE是U+711E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8958,UTF-32:0000711e,UTF-8:E7 84 9E。 〔焞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三级字表中,序号7422。 〔焞〕字异体字是焌、𤑴。 焞的笔顺Loading... 焞的意思焞tūnㄊㄨㄣ基本解释①光明。~耀天地。 ②〔~~〕a.(星光)暗弱,如“天策~~。”b.(声音)盛大,如“戎车嘽嘽,嘽嘽~~,如霆如雷。” ③古代卜卦用来烧灼龟甲的火炬。 焞字的翻译
焞的国语辞典解释焞chúnㄔㄨㄣˊ详细解释形 ◎光明、明亮。 《广韵•平声•谆韵》:“焞,明也。” 注:国语辞典来源于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焞的两岸词典解释焞chúnㄔㄨㄣˊ详细解释◎〈书〉明亮、光明。 注:两岸词典来源于中华文化总会 焞的字源字形
焞字组词焞焞 焞耀 楚焞 浑焞 焞焞 耀焞 更多…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随便看 |
|
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,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