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词 | 擬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释义 | 擬nǐ ㄋㄧˇ 卷十二手部共17画 说文解字 卷十二 手部 17画 U+64EC 擬 魚己切 拟 擬的说文解字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徐铉 (宋)卷别卷十二上反切魚已切頁碼第405頁,第2字續丁孫 擬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徐锴 (南唐)卷别卷二十三反切牛以反頁碼第972頁,第2行,第1字述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段玉裁 (清代)卷别卷十二上反切魚己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2416頁,第2字許惟賢第1050頁,第4字
段注今所謂揣度也。 从手。疑聲。 段注魚己切。一部。 白话解释拟,揣度,推测。字形采用“手”作边旁,采用“疑”作声旁。 字形解说此字始見於篆文。篆文從手、疑聲。隸書、楷書同。「擬」的本義為揣度、估量,需要用手來進行這些動作,因此「擬」字從「手」為義符;從「疑」聲,可以看成兼義。依《說文》,「疑」字的本義為「惑也」,需要揣度、估量的東西,一般是屬於不確定、有疑惑的事物,因此「擬」字從「疑」聲,可以有兼義功能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 擬字的相关索引
擬nǐ ㄋㄧˇ 正文・卯集中手部共18画 康熙字典 正文 ・卯集中 手部 18画 U+64EC 擬 拟 擬的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原文卷别 :正文・卯集中 部首:手部 武英殿刻本: 第1097頁,第2字 同文書局本: 第460頁,第17字 標點整理本: 第408頁,第5字 音《唐韻》:魚紀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偶起切,𡘋疑上聲。 例又,像也、比擬也。 例《集韻》或作譺,又作懝,《禮記》通作儗,《漢書》借作儀。 注解〔擬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中,康熙部首是手部。 〔擬〕字拼音是nǐ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扌、疑。 〔擬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手,以聲。本义是揣度,猜測。 〔擬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nǐ] ⑴ 揣度,推測。《説文•手部》:“擬,度也。”《易•繫辭上》:“擬之而後言,議之而後動,擬議以成其變化。”⑵ 效法;摹擬。《楚辭•王逸〈九思•怨上〉》:“復顧兮彭、務,擬斯兮二蹤。”⑶ 比擬;類似。《荀子•不苟》:“言己之光美,擬於舜、禹,參於天地,非夸誕也。”⑷ 指向;比劃。《漢書•蘇建傳附蘇武》:“(衛律)復舉劍擬之,武不動。”⑸ 打算;准備。《齊民要術•收種》:“至春,治取别種,以擬明年種子。”⑹ 擬定。《後漢書•公孫瓚傳》:“觀紹所擬,將必階亂。”⑺ 起草;撰寫。《宋史•李綱傳上》:“至是,(宋)齊愈論(李)綱三事之非,不報。擬章將再上,其鄉人嗛齊愈者,竊其草示綱。”⑻ 通“疑”。《漢書•揚雄傳上》:“枳棘之榛榛兮,蝯貁擬而不敢下。”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。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。 擬nǐ ㄋㄧˇ 扌部共17画左右结构U+64ECCJK 基本汉字 汉语字典 拟 扌部 17画 14画 左右结构 RXTH QPKO DRXI 57081 无 U+64EC 12135311345452134 横、竖钩、提、撇、竖弯钩、撇、横、横、撇、点、横撇/横钩、点、横撇/横钩、竖、横、撇、捺 懝 、 拟 、 譺 、 𣝆 擬字概述〔擬〕字拼音是nǐ,部首是扌,总笔画是17画。 〔擬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扌、疑”。 〔擬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手,以聲。本义是揣度,猜測。 〔擬〕字仓颉码是QPKO,五笔是RXTH,四角号码是57081,郑码是DRXI。 〔擬〕字的UNICODE是U+64EC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5836,UTF-32:000064ec,UTF-8:E6 93 AC。 〔擬〕字异体字是懝、拟、譺、𣝆。 擬的笔顺Loading... 擬的意思擬拟nǐㄋㄧˇ基本解释①揣度,推測。《説文•手部》:“擬,度也。”《易•繫辭上》:“擬之而後言,議之而後動,擬議以成其變化。” ②效法;摹擬。《楚辭•王逸〈九思•怨上〉》:“復顧兮彭、務,擬斯兮二蹤。” ③比擬;類似。《荀子•不苟》:“言己之光美,擬於舜、禹,參於天地,非夸誕也。” ④指向;比劃。《漢書•蘇建傳附蘇武》:“(衛律)復舉劍擬之,武不動。” ⑤打算;准備。《齊民要術•收種》:“至春,治取别種,以擬明年種子。” ⑥擬定。《後漢書•公孫瓚傳》:“觀紹所擬,將必階亂。” ⑦起草;撰寫。《宋史•李綱傳上》:“至是,(宋)齊愈論(李)綱三事之非,不報。擬章將再上,其鄉人嗛齊愈者,竊其草示綱。” ⑧通“疑”。《漢書•揚雄傳上》:“枳棘之榛榛兮,蝯貁擬而不敢下。” 详细解释動 1.形聲。从手,以聲。本義:揣度,猜測。 2.同本義conjecture。 擬,度也。 —— 《說文》行止而擬度焉。 —— 《周禮·射人》注擬之而後言,議之而後動。 —— 《易·繫辭上》先生說的可單是擬題? —— 《儒林外史》 懸擬(憑空虛構);擬足(揣度腳步);擬度(揣度;推測);擬跡(揣度足跡);擬題(應試舉子揣度命題) 3.類似;比擬similar; analogous; compare。 復舉劍擬之。 —— 《漢書·李廣蘇建傳》客以劍擬王,王頭隨墮湯中。(擬:比劃,作砍的樣子。「擬」後有「於」省略。客用劍向楚王一比劃,楚王的人頭就落到開水裏。 —— 晉· 幹寶《搜神記》)非它山可擬。 —— 宋· 陸游《過小孤山大孤山》不可擬小孤。擬之如天。 —— 清· 黃宗羲《原君》 擬主(自比作主人);擬製(比擬其規模製度);擬物(修辭方法之一。把人擬作物或把物擬作人,或把甲物擬作乙物);擬倫(比擬;倫比);擬容(形貌上的比擬);擬聖(比擬聖人);擬質(比擬) 4.效法 follow the example of。 擬製(仿效帝王制度);擬法(效法);擬則(效法;模仿);擬跡(仿效);擬效(仿效);擬聖(仿效聖人);擬範(效法);擬學(仿效);擬憲(效法) 5.模仿imitate。 衡乃擬 班固《兩都》作《二京賦》。 —— 《後漢書·張衡傳》 模擬(模仿);擬經(模仿經典);擬水(古代祭祀儀式中模擬盥洗的動作);擬託(模擬假託);擬象(謂模仿其狀);擬貌(摹擬描摹);擬儀(模仿其法度;仿效) 6.打算intend。 擬用左通政。 —— 清· 張廷玉《明史》 擬作(準備有所作爲);擬待(打算);擬蹤(打算達到);擬託(打算委託) 7.擬定 work out。 擬用(擬定使用);擬論(指擬立爲太子之說);擬題(擬定題目) 8.起草draw up。 命君擬旨。 —— 清· 梁啓超《譚嗣同傳》 草擬(起草;初步設計);擬製(草擬製訂);擬奏(起草奏章;準備奏呈) 擬字的翻译
擬的国语辞典解释擬拟nǐㄋㄧˇ详细解释动 1.揣度、估量。 《易经•系辞上》:“拟之而后言,议之而后动,拟议以成其变化。”《红楼梦•第九四回》:“究竟那些人能彀回家不能,未知著落,亦难虚拟。” 2.比照、相比。 《荀子•不苟》:“言已之光美,拟于舜禹,参于天地,非夸诞也。”南朝梁•沈约〈长安有狭斜行〉:“咸阳不足称,临淄孰能拟。” 3.摹拟、仿效。 南朝宋•刘义庆《世说新语•言语》:“撒盐空中差可拟。”《红楼梦•第四五回》:“遂成『代别离』一首,拟『春江花月夜』之格,乃名其词曰『秋窗风雨夕』。” 4.比划。 《汉书•卷五四•苏建传》:“复举剑拟之,武不动。” 5.打算、想要。 唐•秦韬玉〈贫女〉诗:“蓬门未识绮罗香,拟托良媒益自伤。”宋•李清照〈武陵春•风住尘香花已尽〉词:“闻说双溪春尚好,也拟泛轻舟。” 6.起草、编写。 《醒世恒言•卷二五•独孤生归途闹梦》:“那白氏把心中之事,拟成歌曲。” 草拟、如拟。 注:国语辞典来源于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擬的两岸词典解释擬拟nǐㄋㄧˇ详细解释1.起草;设计。 草拟、拟稿、如拟、拟订方案。 2.打算;准备。 拟于近日启程、拟于下周举办。 3.模仿;仿照。 模拟、拟人、拟古、拟作。 4.相比;类似。 比拟、拟于尧、舜。 注:两岸词典来源于中华文化总会 擬的字源字形
擬字组词俦擬 窥擬 更多…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随便看 |
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,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