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词 | 㶟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释义 | 㶟lěi ㄌㄟˇ 卷十一水部共24画 说文解字 卷十一 水部 24画 U+3D9F 㶟 力追切 㶟的说文解字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徐铉 (宋)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力追切頁碼第364頁,第17字續丁孫 㶟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徐锴 (南唐)卷别卷二十一反切力龜反頁碼第892頁,第7行,第2字述
鍇注臣鍇按:《漢書》:「治水,出累頭山,東至泉州入海,過郡六行千一百里。」注曰:「治音弋之反。」 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段玉裁 (清代)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力追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2166頁,第2字許惟賢第943頁,第2字
段注沈約《宋書》曰:陰館,前漢作觀。後漢,晉作館。按今《前書》不作觀。葢淺人改也。鴈門郡陰館,二志同。今山西代州州北四十里陰館城是。在句注陘北。絫頭山在今朔州代州之閒。《前志》陰館下曰:絫頭山,治水所出。東至泉州入海。過郡六。行千一百里。《水經》曰:㶟水,出鴈門陰館縣。東北過代郡桑乾縣南。又東過涿鹿縣北。又東過出山。過廣陽薊縣北。又東至漁陽雍奴縣西入笥溝。按治水,㶟水異名同實。武五子傳作台水。台卽治也。《前志》代郡且如下。于延水出塞外。東至廣寧入治(今本無)。廣平舒下。祁夷水北至桑乾入治。小顔本治皆譌沽。姑故二音。其繆甚矣。酈云:《地理志》于延水東至廣寧入治,非是。謂于延逕廣寧故城南。又逕茹縣故城北。又逕鳴雞山西。又逕且居縣故城南。乃後注於㶟水。不當云在廣寧入治也。新挍《水經注》改治作沽。不免誤會。今直隷永定河卽桑乾河。卽古㶟水也。源出山西朔州馬邑縣洪濤山。會灰河。經馬邑縣,山陰縣,應州,大同府,渾源州,陽高縣,天鎭縣,廣靈縣,蔚州。入直隷畍。經西寧縣,懷安縣,保安州,懷來縣,昌平州,宛平縣,良鄉縣,固安縣,永淸縣,霸州,天津府。至大沽。北入於海。 从水。纍聲。 段注力追切。十五部。按此篆疑當是從水絫聲。其山曰絫頭山。故其水曰[⿰氵絫]水。今字絫作累。又與纍相亂。《水經注》作濕水者,㵕作漯乃又譌濕也。㵕餘水亦譌作濕餘。又或譌作溫餘。 一曰治水也。 段注各本作或曰:今依《集韵》、《類篇》作一曰:謂㶟水一名治水。見《漢志》。酈氏亦云一曰治水。師古曰:治弋之反。 㶟字的相关索引
㶟lěi ㄌㄟˇ 正文・巳集上水部共25画 康熙字典 正文 ・巳集上 水部 25画 U+3D9F 㶟 㶟的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原文卷别 :正文・巳集上 部首:水部 武英殿刻本: 第1579頁,第18字 同文書局本: 第664頁,第1字 標點整理本: 第613頁,第8字 音《唐韻》:力追切;《集韻》:倫追切,𡘋音纍──水名。 音又,《廣韻》:力軌切;《集韻》:魯水切,𡘋音壘──義同。 例《集韻》亦作漯、灅。 注解〔㶟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上,康熙部首是水部。 〔㶟〕字拼音是lěi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氵、纍。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。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。 㶟lěi ㄌㄟˇ 氵部共24画左右结构U+3D9FCJK 扩展A 汉语字典 氵部 24画 21画 左右结构 ILLI EWWF VKKZ 36193 无 U+3D9F 441251212512125121554234 漯 㶟字概述〔㶟〕字拼音是lěi,部首是氵,总笔画是24画。 〔㶟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氵、纍”。 〔㶟〕字仓颉码是EWWF,五笔是ILLI,四角号码是36193,郑码是VKKZ。 〔㶟〕字的UNICODE是U+3D9F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A,10进制: 15775,UTF-32:00003d9f,UTF-8:E3 B6 9F。 〔㶟〕字异体字是漯。 㶟的意思基本释义㶟lěiㄌㄟˇ◎拼音lěi。水名, 河北省永定河的古称。 㶟字的翻译
㶟的字源字形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随便看 |
|
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,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。